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:材料分析题专项训练(二十五)

来源:山香教育时间:2018-09-20责任编辑:jiameng

关键词: 教师资格证

  • *备考没方向?
  • *考试时间不清楚?
  • *成绩看不懂?
  • *考试内容没有掌握?
  • *拿证之后何去何从?
  • *别人上岸也这么难?

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
▪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
▪ 获取1对1备考指导



招教网为了方便考生更好更精准的准备考试,每日精心筛选高质量题目供考生复习参考。本篇主要复习教育知识相关内容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82 材料:

徐老师的班上新来了一个男孩。不爱说话,更没有笑声。徐老师问他叫什么名字,他只会摇头。通过和家长交谈,徐老师知道这个名叫晓天的幼儿从小失去母亲,爸爸忙于生计也无暇顾及他,所以晓天性格孤僻。语言表达能力很差,动作发育迟缓。了解到晓天的身世后,徐老师更加关心晓天,在教室里为他专门准备了开发智力的玩具。还亲手为他编织毛衣,徐老师经常亲切地跟晓天说话,教他练习发音,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;利用图片和图书为他讲故事,以提高其理解能力; 跟他一起堆积木、折纸,以提高其动手能力。徐老师还指导晓天的爸爸在家里如何对孩子逬行早期智力训练。时间一天天过去,渐渐地,晓天的眼睛亮了,能与人进行简单地交谈了,脸上也常挂着微笑。

问思:

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价徐老师的保教行为。

徐老师的保教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,值得肯定。

首先,徐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关爱学生。关爱学生要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,尊重学生人格,做学生良师益友,徐老师面对晓天这种个体差异化十分明显的幼儿,并没有不管不问,而是深入了解该幼儿的情况,对其加以关心爱护,保护了幼儿的人身尊严。

其次,徐老师的行为体现了教书育人。教书育人要求遵循教育规律,实施素质教育。循循善诱、诲人不倦、因材施教。徐老师在了解幼儿情况的基础上,从开发智力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、提升理解能力与动手能力等多方面入手,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要求,也符合该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。

再次,徐老师的行为体现了为人师表。为人师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,团结协作、尊重同事、尊重家长。徐老师不仅仅自己想方设法对幼儿进行教育,还积极联系家长,了解幼儿情况,与家长交流教育经验与方法,从而形成教育合力,终促使幼儿得到了健康发展。这种行为不仅为家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,也有助于班级其他幼儿健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。

总之,徐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这种精神值得大力弘扬,需要每个老师学习。

 

83.材料:

星期二的早上,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。王老师走进教室,笑容满面地对同学们说:

“大家看,外面的雪景多漂亮! 今天这节语文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,好好玩一下吧!”学生们欢呼雀跃,奔向门外。 他们有的堆雪人,有的打雪仗,有的在讨论雪花的形状、特点,王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观雪、玩雪,即兴吟诗作对……下课时间快要到了,王老师召集大家说:“下午作文课的任务是写一篇记叙文,我相信  大家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。”后来,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受,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 作文。

问题:请从教育观的角度,评析王老师的教学行为。

【参考答案】王老师的行为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,王老师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教室、走进大自然去对雪景进行细致观察,直观感知,独立地分析、探索来实现写作的目标,让学生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。在此过程中,教师完全承担着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,不是将自己的教师意志强加于学生之上,而是照顾到学生的情绪与主观体验,尊重学生的人格,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,从而使学生获得自然知识、写作技能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。

 

 

84.材料:

班里新转来一位贫困学生,由于遭遇了种种生活的变故而悲观消极,不认真学习, 不愿意和同学交往,不信任老师。苏老师细心地观察这位新同学,主动和他交流, 但没能使他有所改变。 一天早上,苏老师发现学校新栽下的小树需要护理,就请这位同学跟他一起去照顾小树。在劳动过程中,苏老师很自然地从讨论小树的成长入手,和他探讨人生问题,他的眼睛里第一次充满了兴奋的神采。 后来这位新同学慢慢变得积极、活泼起来。

问题: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,评析苏老师的教育行为。

 

【参考答案】首先,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。 这一理想要求教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,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。苏老师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,热爱

 

自己的学生,立志帮助这名学生使其有所改变,并为此而努力。其次,该教师的做法

体现了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集中体现了爱岗敬业、关爱学生和教书育人的要求。 苏老师尊重学生人格,平等公正对待学生。 对学生严慈相济,做学生良师益友。 循循善诱,诲人不倦,因材施教,终帮助该学生变得积极、活泼起来。

 

 

 

85 材料

 

 

朋友与信粱漱溟朋友相信到什么程度,关系的深浅便到什么程度。不做朋友则已,做了朋友, 就得彼此负责。交情到什么程度,就负责到什么程度。朋友不终,是很大的憾事; 如同父子之间、兄弟之间、夫妇之间处不好是一样的缺憾。 交朋友时,要从彼此心性认识,做到深刻透达的地方才成。 若相信的程度不到,不要关系过密切了。朋友之道,在中国从来是一听到朋友便说“信”字。 但普通之所谓信,多半是“言而有信”的意思,就是要有信用。 这样讲法固不错;但照我的经验,我觉得与朋友往还,另有很重要的一点;这一点也是信,但讲法却不同,不是信实的意思,  而是说朋友与朋友之间要信得及,信得过。 所谓知己的朋友,就是彼此信得及的朋友。 我了解他的为人,了解他的智慧与情感,了解他的心性与脾气。 清楚了这人之后,心里便有把握,知道他到家。   朋友之间,要紧的是相知:相知者彼此都了解之谓也。 片面的关系也不是朋友,须是两面的关系,才能发生好的感情。 因为没有好的感情便不能相知。 彼此有感睛,有了解,才是朋友。  既成朋友,则无论在空间上隔多么远、在时间上隔多么久,可是我准知道他不致背离;此方可谓之为信。

问题:(1)朋友之道中的“信”,作者的看法和普通的看法有什么不同?

(2)作者认为,什么样的朋友才“可谓之为信”?

 

【参考答案】(1)对于朋友之道的“信”,作者的看法是朋友之间要相互了解,相互信任;而普通的看法是要言而有信,要讲信用。

(2)作者认为,朋友之间首先要知根知底,包括对对方的智慧与情感、心性与脾气等方面的了解,这是建立“信”之道的前提;其次,朋友之间要共同参与,互相了解,相互信任,构建双方之间的和谐关系;然后,朋友之间要坚定,不受时空的阻碍,保持永恒的朋友之“信”。

 

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

  • 考试公告
  • 成绩查询
  • 资格认定
  • 备考讲座

扫码进群,备考路上不孤独,互帮互助,共同上岸!

点击打开
收藏

复制链接

微信扫一扫

手机登录确认

微信扫码下载

微信扫一扫,即可下载

— 登录账号,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—

每日一练

历年试题

面试宝典

时政热点

欢迎登录